互联网高级白领孵化基地

行业资讯

大湾区STEAM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开题会在深举行

更新时间:2020-06-23

记者今日获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开题会于近日在深圳举行,是教育部科技司立项的20个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唯一一个入选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该项目有助于结合地域文化和湾区科技特色,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共同体拟探索粤港澳STEAM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此次线下项目开题会主会场在深圳,三个分会场则分别位于广州、香港和珠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线上空间观看并参与互动。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在主会场介绍,项目在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大湾区STEAM教育生态体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为STEAM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等方面均会起到重要作用。

此项目共同体成员校涵盖了大湾区及大湾区以外的诸多内地城市,接续了港澳和内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了K12全学段学校,各成员校在STEAM课程开发上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在开题报告环节,共同体总牵头校、麓城外国语小学校长邬丽萍介绍,共同体成立有助于结合地域文化和湾区科技特色,探索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协同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机制和手段。

据介绍,共同体拟形成与大湾区多元文化交融、高新科技开发有机结合的粤港澳STEAM教育协同发展的6-8个典型案例与应用指南,同时将探索大湾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年级”“共师、共生、共享、共发展”的粤港澳STEAM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并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学习社区。

目前正处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题会上相关牵头学校介绍的实践共同体在课程实施上探索了如何利用“AI”、”机器人“抗疫以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小学学段牵头学校、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介绍基于疫情的现实问题,学校引导学生参与“AI战疫”课程学习;并基于三所共同体学校协同研究进行课程设计,打造典型案例;还基于共同体探索“四跨”“四共”的实践应用模式。她认为,“AI战疫”课程是一次开创性的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研究,学生多种能力得到积极发展。

中学学段成员校、香港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校长袁国明介绍,由该校实施的战“疫”集思课程,源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学生们考虑到清洁工在消毒校园期间,会吸入大量喷洒和雾化的清毒剂而伤害身体。基于这一问题,学生经过头脑风暴,最后拟定创设一个课室消毒机器人,不只减轻校园清洁工的消毒工作,也确保课室消毒安全和高效。他表示,这有助于让共同体内的学生了解香港(跨区域)学生(跨年级)如何从发掘生活问题和校园问题,以及透过STEAM(跨学科)解决问题。

专家建议在技术、文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课程——太阳能风力船课程,通过学生的学习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解难、动手和创新能力,增进了两地幼儿园之间的分享、交流与展示。”学前学段牵头学校、珠海金太阳幼儿园园长毛湘湘介绍,在国内尚无制编STEAM教材的幼儿园情况下,幼儿园和香港、澳门、珠海的3所幼儿园成员校,形成国内首个粤港澳幼儿STEAM教育共同体并自编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表示,为了项目开展更加顺利,建议可将课程案例进行梳理归类,打造案例集;同时鼓励老师们发表相关文章。南方科技大学赵建华教授也建议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对技术、地缘、文化层面上做好整体设计,借助共同体平台,发挥成员校的力量,提炼成果和经验。

“STEAM教育共同体是对岭南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创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在开题会上表示,尽管共同体涉及的学校多、区域广,但可以用“文化认同”这一重要线索串联起来。他提议,在项目课程案例中,可带领学生实地体验高新技术,利用区域优势,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项目的内容值得期待,项目所代表的方向更值得期待。”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叶文梓表示,专家全程指导,成员校线上线下融合研讨,以问题为引领、以实践为导向开展课题研究,这种创新的教学研究方式值得推广。他建议,在项目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可将教师专业培训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贯彻其中,还强调要突出本土创新特色。以上新闻资讯来源于网络。